家庭輔導服務
以下的建議供各位參考:
- 安撫子女:透過一些簡單的身體接觸,安撫他們,穩定他們的情緒,例如輕撫背部,握著孩子的手,以示支持。對較年幼的孩子,可輕輕摟抱,播放柔和的音樂或兒歌。
- 給予時間:孩子需要時間,從創傷的經歷中復原。可以的話,儘量編排時間,分隔各種艱辛及引起恐懼的療程。
- 轉移視線:分散孩子注意力,別常把焦點放在患病相關的事情上。安排其他活動,以減輕緊張的心情,讓孩子放鬆。
- 提供宣洩的渠道: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,讓他們在遊戲中宣洩情緒,可把心中抑壓的憤怒及驚慌表達出來,達到紓緩情緒的效果。
- 鼓勵訴心聲:給孩子機會訴說自己的經歷、看法和感受,試用同理心,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,鼓勵他們,增加他們的自信及成功感,引導他們在過程中發掘積極的信念。
- 尋求專業輔導:如有困難或疑問,可向家庭輔導社工和兒童醫療輔導師尋求專業意見。
為什麼不能?我們相信:
- 癌症是疾病的一種。
- 小朋友觀察力強,雖然家長察覺不到,他們是可以推測出了毛病的。
- 孩子若得不到正確講解,就會胡思亂想;情緒若無適當引導,孩子可能產生負面反應,例如「患癌是一種懲罰,因為自己犯錯」、「癌症是傳染病,所以不應與其他人接觸。」、「癌症無藥可醫」……等。
- 小朋友在他們信任的人支持和鼓勵下,能夠接受患病的事實,適應及積極面對它。
- 若家長絕口不提,更可能令孩子覺得癌症是不可告人的。他們心裡有很多想法,如果他們埋藏自己的感受和想法,對心理的傷害可能更大。
- 免得孩子胡亂揣測:儘管家人不告知,孩子也會因為住院接受各種檢查及治療而心有疑慮;有些孩子甚至會揣測自己的病況。由於孩子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有限,沒有適當的引導,他們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。
- 引導孩子合作,配合治療:療程需要一段時間,可能會引致不舒服和痛楚,孩子自然抗拒。故此,孩子越瞭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療作用,不適的感覺就會越輕。
- 建立孩子的信任和安全感:對孩子來說,醫院是個陌生的地方,他們被迫在治療期間接觸許多陌生人,並會因此缺乏安全感。家長多與孩子溝通,引導他們瞭解和適應療程,他們就會明白自己不是孤軍作戰。
家庭輔導服務由資深及專業的社工提供,透過他們的接觸,評估家庭因孩子患病而出現的困難,及家庭可以應付的能力,從而作出相應的協助。負責社工會深入接觸家庭,全面了解其知識及資源、心理情緒、家庭經濟、社交支援等各方面的情況,協助家庭應付孩子患病的過程,並按家庭的步伐作出幫助及回應。
家庭裡的不同成員也會因為孩子患病,承受巨大壓力而出現關係上的問題或困擾。家庭輔導服務會協助家中不同成員明白過程中彼此的感受和需要,讓家人更團結、更具力量。
你可以透過電話熱線2319 1122與我們聯絡。我們的家庭輔導員會與你預約面談時間,可以按你的需要,到醫院或我們的服務中心見面。孩子的病突如其來,一下子打亂整個家庭的生活,我們十分希望能與你同行,並分享其他家庭的經驗。
- 誰人負責?父母當然是最佳人選,也可以考慮找小朋友親近的人或是主診醫生,告訴孩子他自己的病況。家長應鼓勵孩子多發問。
- 何時適合談話?家長要看子女和自己的情緒狀態,決定何時與孩子講解病情及療程。在醫生斷症後,家長先穩定自己的情緒,然後儘早向孩子解釋他的病況。
- 告訴孩子什麼?協助孩子明白病況,是一個延續的過程。首次告訴孩子有關病況時,家長應對孩子坦白,解說清楚,以適合孩子年齡的方式講解。鼓勵孩子發問,留意孩子關注的問題。明確地告訴孩子,醫護人員會努力為他們安排適當的治療,家人亦會陪伴他們,一起面對療程。同時,要告訴孩子,他們患病及接受治療,不是因為他們做錯事,得到懲罰。
父母很多時不忍心管教,擔心增加病童的壓力和不安。另一方面,父母又擔心病童變本加厲,愈來愈難控制。其實,父母應找出病童發脾氣的原因,是藥物引起的反應,還是病童的性格、父母的管教方式。父母應讓病童宣洩情緒和感受,冷靜下來,聽孩子訴說內心感受和恐懼,並幫助他們消除誤解。父母可與社工、兒童醫療輔導師商討一些較適切的管教方法;家長應教導孩子如何控制情緒。
由於癌症的治療期一般很長,孩子往往要停學一段較長的時間,加上小部份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後遺症,如記憶力或認知能力受影響,復課初期或會有一些適應困難。家長可在復課前與醫生商量,是否需要為孩子安排評估,判斷他們的學習能力,可否應付學校課程。先與學校聯絡,討論復課安排,用循序漸進的方法,讓孩子逐步適應校園生活。最重要的是盡量提供成功的經驗,幫助孩子發展。
很多父母設法保護子女的祖父母,隱瞞病情,擔心他們情緒上接受不來,那是人之常情。但另一方面,家中的長輩也許寧願儘早知道事實,為孫兒做點事。當父母自己情緒稍為平靜後,就是告訴長輩孩子病情的時候,或是逐步透露。說與不說,父母總是有選擇權。
家裡有小孩患上癌病,每一位家庭成員都會牽涉其中及受到影響。病童的兄弟姊妹因病童的病患和治療而害怕、難過,甚至內疚;他們因目睹父母的痛苦哀傷而焦慮;兄弟姊妹也會因日常生活習慣轉變,或長時間與父母分離而憤怒和嫉妒;兄弟姊妹意識到癌症的風險及死亡的威脅,同樣會感到沮喪及悲傷。
家長疲於奔命照顧病童,調整生活上的轉變,身心疲憊的父母往往較難察覺病童兄弟姊妹的情緒反應,又或會假設他們明白自己的感受。
同樣地,兄弟姊妹亦會愛父母,不希望自己成為父母的額外負擔,就不會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。如果父母及兄弟姊妹未能有效處理情緒,就會對他們與家庭成員間的關係、個人身心發展和社交關係有負面影響。
引導病童的兄弟姊妹合力抗癌,家長首先應建立開放坦誠的環境,鼓勵他們發問。家長可以問子女,「你知道癌症是甚麼嗎?」或「你認為是甚麼原因引發癌症?」。如果家長不知道問題的答案,可以先把它記下來,稍後向有關人士查詢。
第二,家長應向子女解釋癌症為家庭及各成員帶來的變化,給他們機會直接表達想法和需要。家長可以向子女表達,例如:「怎樣才能讓你明白,我是同樣重視及在乎你的?」、「在面對眾多挑戰及困難的時候,你需要甚麼呢?」或「我怎樣幫你呢?」。分享自己的感受,鼓勵兄弟姊妹表達自己的感覺,結合全家的力量迎接挑戰。例如:「我聽到、感受到你的痛苦……」、「你的聲音充滿恐懼,我也是一樣……」或「我帶妹妹到醫院接受化療時,時常掛念你。你呢?」。
第三,在治療期間,病童的兄弟姊妹往往被他人定格為「某某的姐姐或某某的弟弟」,他們很容易覺得自己沒有身份、不受尊重。家長可提醒親友,在接觸他們的時候,先向他們問好,隨後才問病童的情況。
第四,家長應儘量讓病童的兄弟姊妹維持日常生活作息,保證他們繼續和朋友交往。家長宜每日抽時間了解其他子女的生活和學習情況,有時候,父母會期望較年長的孩子在病童治療期間負起部份成年人的責任,這樣可能造成家庭成員關係緊張,所以建議家長應儘量找家人或親友幫忙,分擔家務。
總括來說,聆聽病童兄弟姊妹的心聲,給他們機會參與療程,他們便會感受到自己有家人疼愛和尊重。即使父母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他們,他們仍能與父母保持親密關係,增強自信、提高責任感。
如果父母發現病童的兄弟姊妹情緒低落、性情暴躁、難以集中精神、食慾減退、有噩夢、失眠、沒有興趣參加活動,那麼家長應找社工或心理學家評估和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