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紓緩服務
紓緩服務與善終服務是不同的,兩種服務最大的分別在於介入的時段不一樣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給予紓緩服務的定義,最理想是在確診患上危重病的初期便可接觸紓緩服務;而善終服務則泛指危重病患者生命最後六至十二個月所需要的服務。
雖然兩種服務的目標都旨在提升病童和家人的生活質素、控制和處理不適症狀,給予病童和家人心理支持;但由於介入時段的差異,紓緩服務涵蓋的範圍更廣,與家庭同行的時間更長,而善終服務可說只是紓緩服務的一部份。因此,接受紓緩服務的病童仍可接受積極治療,而一般來說,進入善終服務階段表示現有的積極治療方案已無效了。
當病童確診危重或使其生命有限之疾病,在家長同意下,再經醫生轉介,便可開始接受這個服務。
如家長和病童都有這個想法,可與醫護人員商量回家養病的安排。經醫護人員評估病童的身體狀況及家居環境後,若認為適合,病童便可留在家中養病。兒童紓緩服務的專科護士及社工會按病童及其家庭的需要上門探訪,指導和支援家長在家中照顧病童。
危重病童常有痛楚的症狀,這可能是由於治療檢查程序或本身疾病所導致。止痛藥物有兩大類,醫生會按病童的情況而處方適合的藥物。現代的止痛藥有很多種類,每種止痛藥都有不同的作用,需要對症下藥。當一線的止痛藥已不能有效控制疼痛,病童的起居生活和心情被嚴重影響時,醫生會處方能有效控制疼痛的嗎啡類止痛藥。
有些家長擔心止痛藥的副作用,並憂慮嗎啡類止痛藥會令病童上癮,因此抗拒孩子服食止痛藥。當病童生理上需要以嗎啡類止痛藥來止痛時,只要藥物的份量是按照醫生處方,並按病童的疼痛程度而逐步增加或減少,病童是不會上癮的。事實上,若疼痛症狀得到紓緩,病童的生活質素可以大大提高。
死亡是人生必經的過程,亦會隨時來臨。如果能好好準備面對它,我們才能迎接生命中的不測,才懂得好好計劃人生,生命才會變得有意義。父母面對兒女的死亡,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。病童可能有未了的心願,或很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些事情。我們應在病童的理解範圍內,以適當的方法告訴他們要面對死亡,他們就能計劃如何跟親友道別、處理自己的遺物,甚至是葬禮。
我們明白這件事是十分困難,但深信在專業的輔導員和醫護人員幫助下,家長能以坦誠和開放的態度與孩子談論和預備死亡,這樣會減輕家長和病童的壓力,紓緩大家的情緒。事實上,孩子們擁有超乎我們想像的能力去面對和應付死亡,我們最重要是要告訴他,大家都會一直在他身邊,陪伴和支持他走到最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