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來關注視網膜母細胞瘤
閃燈拍照見白瞳 家長留意莫遲疑
一聽到兒童癌症,不少人會聯想到白血病(血癌)、腦癌或是骨癌等癌症類型,絕少人會想到小朋友的靈魂之窗──眼睛,亦會患上癌症。
視網膜母細胞瘤(簡稱RB)是兒童眼癌最常見的一種,大多數是在小朋友兩歲之前就會發病,香港每年平均有數宗發病個案。在1980年至2014年期間共約有 百多個案,當中逾八成患者在確診時已達後期,需摘除眼球以求保命。
不過,只要家長一個簡單的舉動,就可以將這個情況化解。若遇到小朋友真的不幸患上RB,亦可及早就醫,有機會保住眼睛及視力!這個簡單的舉動就是用閃光燈,關掉防紅眼功能,幫小朋友拍一張照片。為甚麼呢?原理很簡單:平時閃光燈照入健康的眼球,能直接照射到眼底的血管,故相片中的瞳孔應該呈紅色;但RB病人眼球中的腫瘤阻擋光線反射,所以相中的瞳孔呈白色,故稱為「白瞳症」。如家長從相片中發現有異樣,可叫小朋友定眼望鏡頭再次影相,如反覆拍攝都得出同樣效果,家長應盡快帶小朋友求診。
這個簡單的舉動已經可以檢測到白瞳症的徵狀。有見及此,在養和醫院的贊助下,基金與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(下稱「中大眼科」)合作,推行「視網膜母細胞瘤公眾教育計劃」,透過製作教育短片及海報、舉行大型研討會,針對五歲以下幼童的家長,以及兒科診所、家庭醫學、普通科門診,以及全港母嬰 健康院工作的前線兒科醫護人員,提高他們對RB及白瞳症的認識。
計劃召集人中大眼科助理教授任卓昇醫生表示:「香港中文大學最近對約一千名幼稚園學童的家長進行先導調查,發現當中超過九成半的家長未曾聽過視網膜母細胞瘤或RB,同時,接近97%家長並未意識到瞳孔出現白色反光與兒童眼癌之間的關聯。」
基金於2017年四月舉行「視網膜母細胞瘤公眾教育計劃」啟動禮,邀請一眾醫生嘉賓及十多個新舊RB家庭出席,情況十分熱鬧。當日我們邀請了香港眼科醫院副顧問醫生林寶生醫生,給家長介紹更多RB的資訊,讓他們更了解這種不常見的兒童眼癌,明白RB初期診斷時的一些病徵。伊利沙伯醫院兒科部副顧問醫生傅俊豪醫生,也講解了手術後化療對小朋友的影響等,使大家獲益良多!
當日的聚會讓舊症家長能與小朋友幼時的主診醫生們相聚,大家都不禁細談當年就醫的往事,也說說小朋友的近況,場面溫馨;新症的家長們也藉此認識了更多的同路人。有新症家長表示,要霎時之間面對小朋友摘取眼球手術、化療等治療,同時又擔心他們日後成長時面對的困難,使他們感到十分徬徨無助。不過慶幸抗癌路途上認識到一班「同道中人」,又有醫生解釋治療後的影響,令他們更安心,更能夠從容面對將來的挑戰!
計劃目的是希望家長能夠及早發現小朋友眼睛有問題,「病向淺中醫」,可能不單止能保存他們的眼睛,更能加速往後的復原過程,免卻一連串因病帶來的問題。基金祈望計劃能夠引起公眾,尤其是初生嬰兒之父母的關注。因為雖然香港每年RB的案例不多,但影響的卻是小朋友的一生!
《童心》第五十二期(2017年7月)